當地時間2014年3月16日,烏克蘭辛菲羅波爾,親俄民眾在列寧廣場上歡慶。據悉,烏克蘭克裡米亞16日就是否入俄舉行公投,全民公投籌備與執行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馬雷舍夫在計票過半數後宣佈,公投最終投票率為82.71%,贊成加入俄羅斯的選票占95.5%。
  中新網3月17日電 克裡米亞危機引發西方與俄羅斯的激烈對峙,境外媒體分析指出,在克裡米亞公投進一步引發局勢緊張之際,東西方在該地區的對抗無益於歐美俄等各方面的利益,不管是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還是考慮到國際社會求和促談的大氛圍,俄羅斯和美歐都不想走向正面衝突,談判將是最好的出路。
  分析指西方介入太急太狠
  香港《文彙報》17日的署名文章指出,西方的這一次介入太狠,也太急,不但出錢給反對派,甚至西方的領導人和議員親自出馬,在基輔的示威現場為反對派搖旗吶喊,好像要一口吞下烏克蘭這塊大肥肉。正是這種嚴重的戰略誤判,使得普京有機會進行絕地反擊——徹底收回克裡米亞!由於克裡米亞與俄羅斯的特殊歷史淵源以及原本就占人口多數的俄羅斯民族的回歸意願,此次克裡米亞回歸俄羅斯是難以逆轉的。
  臺灣《經濟日報》評論文章指出,美國太急於站在親西方的新基輔當局這一邊,屬失策。美國本可抱保留立場,呼籲新政府決定政策方向時至少要尊重先前朝野簽訂的和解協議。公開展現這種立場是向俄羅斯承認美國尊重俄方的利益,美國本可用類似舉動替俄羅斯留下餘地。
  然後奧巴馬政府又發出大量空洞威脅,警告俄羅斯若企圖侵占克裡米亞將“付出巨大代價”。當然,美國有與俄相爭的軍事實力,但華府絕不會採取這種等級的報複行動。這類無法落實的威脅只會減損美國的海外信譽。華府不可信的“嚇阻”難以與普京對烏克蘭的決心相比。
  對抗升級無益於歐美俄
  香港《明報》文章指出,烏克蘭分裂已成定局,問題只是克裡米亞地區獨立是開始還是終結,事態發展絕對難料。
  文章指出,歐盟各國和美國至今皆採取經濟和貿易措施來支持和鞏固烏克蘭新政府,外交和政治方面更是各式各樣高姿態的同仇敵愾,歐美各國對製裁俄羅斯占領克裡米亞亦有共識。話雖如此,如果俄羅斯不進一步向歐盟和黑海地區採取武力擴張的姿態,沒有人認為歐美應該軍事介入克裡米亞,正面挑戰俄羅斯。
  文章指出,歐美更著眼整個黑海地區的軍事平衡,而不是克裡米亞何去何從的問題,更不是要借克裡米亞跟俄羅斯總統普京來一場對峙。
  臺灣《經濟日報》指出,普京最優先的目標是保有在烏克蘭的影響力。但就像美國錯失阻擋情勢惡化的機會,俄羅斯喪失在烏克蘭龐大利益的風險也急速升高。
  《澳門日報》17日社論指出,對於普京而言,若在公投之後立即簽署文件接受克裡米亞入俄,則意味著與烏克蘭現政府決裂,也會使得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間的對抗升級,在呼籲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國際輿論大背景下,俄羅斯極有可能陷入被動。
  克裡米亞公投非事態發展唯一關鍵
  香港《經濟日報》16日社論《搶奪克裡米亞 美歐俄各有分寸》稱,美歐俄均擺軍事硬姿態,市場憂雙方開火。惟事態發展關鍵非幾定局的公投結果,而是美歐會否逼虎跳牆,承受和俄羅斯翻臉的惡果。
  文章說,故事態會否失控,除看公投結果,更重要是美歐分析個中利害後,願作多大犧牲,逼俄羅斯作多少退讓,會否願意為保烏克蘭,不惜與俄羅斯全面翻臉。對歐盟而言,不少歐洲國家高度依賴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如歐盟龍頭德國近四成天然氣來自俄羅斯。美國雖表示可加強對歐洲出口天然氣,惟此僅能短期紓解歐洲能源緊張,歐洲是否願意激怒俄羅斯此猛虎,逼虎跳牆,咬破歐洲能源咽喉;甚或雙方陳兵邊界,衝擊投資與經濟?
  香港《經濟日報》文章指出,事態走向的關鍵,在於克裡米亞公投後,美歐俄羅斯能否在烏克蘭問題、尤其東部地區去留謀取微妙平衡,讓雙方都有下臺階。
  《澳門日報》社論也指,歐美會否加強對俄製裁,整場烏克蘭危機如何發展,會否觸發大規模區域戰爭,現時仍難以預測,這取決於俄、烏雙方對抗的發展。
  文章說,普京在公投後,才會就烏克蘭問題作出決定。普京可能不會急於給克裡米亞一個名份,在可預見的經濟、軍事壓力下,俄方更有可能選擇繼續觀望,度勢而動。克裡米亞公投或將成為俄羅斯下一階段對烏克蘭現政府施壓的重要籌碼,以便在烏克蘭下一步的政治安排中施加壓力。換句話說,克裡米亞這個“燙手山芋”,俄方還是要接的,關鍵是要選擇一個時機。
  文章指出,實際上,不管是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還是考慮到國際社會求和促談的大氛圍,俄羅斯和美歐都不想走向正面衝突,談判將是最好的出路。畢竟對於包括克裡米亞人民在內的烏克蘭民眾來說,這是一場沒有勝者的政治博弈,和平與穩定才是他們的期許。  (原標題:對抗無益於歐美俄 克裡米亞公投非事態唯一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04alph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